招生动态

考生问答:2012年答考生问
发布者: 系统管理员 更新日期: 2012-06-08 访问次数: 41

  问:贵校今年总的招生计划是多少?在福建省各批次的招生计划是怎样的?

  答:今年我校招生计划总数为7150人,其中本科6050人,专科1100人,少数民族预科90人。面向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

  今年我校面向福建省的招生计划总数为:5305人,其中艺术类本科批为93人,本二批为4218人(含闽台合作项目430人、鳝溪校区1200人、铜盘校区200人、少数民族预科70人),专科批为714人,高职单招批(计算机类)为280人。

  问:2012年学校的录取规则有哪些、专业级差如何?

  答:今年我校录取原则是第一专业志愿优先;其他专业志愿按分数从高到低结合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择优录取;最后录取调剂志愿。艺术类本科批专业之间级差为5分,其他批次均无专业级差。详细录取规则请查阅“福建工程学院2012年招生章程”。

  问:考生在填报贵校志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如果考生有意向就读我校,建议在填报志愿中,将我校作为第一院校志愿填报。考生在专业志愿选择上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注意专业的冷热搭配,实行平行院校志愿投档模式后,热门专业和优势专业可能出现“拥堵”,考生应当恰当定位、量力而行,并建议服从专业调剂;第二,要细读我校招生章程,了解哪些专业有特殊政策限制,避免填报考生本人受限的专业;第三,专业志愿之间一定要有适当的“梯度”,即专业志愿应从高分专业到低分专业呈阶梯式排列,建议高分专业只选择其一填报(如理工类:建筑学、土木工程、会计学、工程造价,文史类: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问:贵校办学特色是什么?

  答:学校传承“大机电、大土木”优势,以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导向,对土木、建筑、机械、材料、电气、电子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学科进行结构调整,使其做强做大;对管文理经法类学科,通过工管结合,工文渗透,强化了面向建筑、机电等行业服务的学科专业方向,突出了培养具有工科背景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特色,形成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经、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此外,我校作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院校,现有12个专业列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选拔学生组成卓越班,实行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主动适应海西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问:如果考生在录取后,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是否可以转专业呢?

  答:关于入学后学生转专业,学校专门制订了相关文件。对入学后品学兼优的学生可以申请转专业学习。同时,学校为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实行主辅修、双专业(双学位)教育制度,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修读第二专业。

  但要提醒一点,我校国脉信息学院、软件学院和海峡工学院的学生是按照不同代码招生,培养模式也不同,学生可以在本学院内申请转专业,但不能转入学校其他院系专业学习。

  问:就业是学生和家长特别关心的问题,请问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何?

  答: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导向,突出应用型,强调职业适应性,着力培养毕业生“能吃苦、留得住、干成事、做贡献”的优良品质,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四年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达到97.27%,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学生就业质量高,就业面广,社会影响广泛。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被团省委授予“第七届福建青年五四奖章”,学校被省公务员局和省教育厅授予“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问:学校提供哪些奖学金,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有哪些贷、助政策?

  答:学校设有综合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对品学兼优的学生,推荐申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按照有关规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申请生源地或就学地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金(250—400元/人/月)。此外,校本部另设立“方庆明奖学金”、“新长城自强”、“中宇”、“校办企业”等社会奖、助学金,国脉信息学院另设立国脉慈善教育基金,软件学院 (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另设立宏天助学金,对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予以资助。

  同时,学校还采取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等扶持、帮助政策,形成了由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校综合奖学金、单项奖学金、社会奖、助学金、新生绿色通道、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毕业生应征入伍学费代偿等多个项目有机结合较为完善的资助体系。

  问:新生如何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答:目前国家助学贷款主要有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两种,学生只能申请其中一种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因属地贷款、手续便捷、材料修改方便等因素,受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欢迎。当前全国各地正全面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按年度申请、审批和发放。新生在开学前,凭录取通知书等相关材料向家庭所在县(市、区)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出贷款申请(有的地区直接到相关金融机构申请)。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对学生提交的申请进行资格初审,金融机构负责最终审批并发放贷款。

  具体办理手续可向当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或相关金融机构咨询。